汪诚一 官方网站

http://wangchengyi.zxart.cn/

汪诚一

汪诚一

粉丝:404836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汪诚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0年生于安徽歙县,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此后长期执教于中...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画家汪诚一的油画探索之路

  近日看到画家汪诚一的一批油画作品,浓郁的诗意,优雅的色调,单纯简练的笔法,流露出一派艺术真情。光盘上按年代顺序的演示,更是散发出一种特殊的亲切的历史感。从1957年他的毕业作品算起,整整五十年沧桑岁月,在一幅幅作品中还原显现,带给我愉悦的审美享受,勾起我无数回想,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我不禁联想到同为第三代油画家,当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博巴油画研究班的詹建俊、靳尚谊、钟涵、妥木斯、陈天龙等多位同学画友近年来的作品展示,深深地体会到艺术探索的乐趣与艰辛,实现艺术人生之路的坎坷与代价。看起来,这三个班的几十位画家的确很有代表性,他们半个世纪的奋斗历史与现状正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人生境遇与艺术思路。

  这一批画家的起点都差不多。他们的艺术生命都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成长发育成熟。蹉跎岁月里,欢乐激情,迷茫心酸,几度沉浮。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终于从一种狭隘僵化的艺术模式中苏醒。

  人生经历、性格秉赋、审美情趣之不同,决定了各位画家的多元化艺术追求,大体上似乎是出现了三种艺术探索的路径:坚守现实主义开掘深井;回归古典主义推陈出新;探索表现主义写意抒情。三条路径的出现正反映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条路径的选择,是思想解放、人格独立后严肃思考的结果。成熟的画家不跟风、不媚俗,脚踏实地、真诚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苦心探索,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都是真正在推动着艺术的发展,都是对历史的贡献。

  众多画家们选择的路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都有一种向东方中国艺术体系、审美意识回归的倾向,都有一种探索构建油画的中国学派的真诚愿望。画家们都是从西方油画传统出发,经过刻苦的学习、借鉴、消化、融合而最终又从不同路径返回东方故土,实现螺旋形上升,而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

  画家汪诚一正是一位典型的较早就自觉选择探索表现主义写意抒情的画家。1957年,他与马训班同学詹建俊同行,一起到北大荒青年垦荒队深入生活,进行毕业创作,詹建俊的《起家》和汪诚一的《信》,都成为当年现实主义绘画的优秀作品而使他们一举成名,成为以后他们艺术发展的重要起点。由于《信》这幅作品是建立在火热激情的现实生活之上,建立在作者强烈的、视觉与心灵的真诚生活感受基础之上,因此,他没有完全陷入生活情节不厌其烦的真实摹写与叙述,而是注重生活中诗意的抒发,研究形式美语言的作用,追求笔法的某种写意性,这幅作品体现了真正现实主义创作的精粹而避免了当年一般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通病,难能可贵地在作品中隐约珍藏着某种写意抒情中国审美的因素。

  此后,在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历史性创作中,汪诚一继续着这种追求。一个正直有良知的画家,必然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不会对历史与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民族的命运视若罔闻。从1957年的“反右”到1966年的“文革”,充满困惑、忧虑、悲哀、痛苦,汪诚一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在重大题材绘画中抒发情怀。

  鞠躬尽瘁、奋斗一生、受尽磨难的周恩来总理在临终前哼唱国际歌的情景,极大地震撼着画家的心灵。那发自内心的凝重而缓慢的歌声,悲怅、无奈,这是一位伟人的无奈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无奈的悲剧。汪诚一构思创作了《国际歌》,表现周恩来生命最后时刻的精神境界,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周恩来思想中更为深沉的东西,他愤怒、忧虑,但又无力回天……

  汪诚一先后创作了《国际歌》、《千古奇冤》、《神州沃土》等革命历史画,这些作品虽然仍是现实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貌,但其中已经出现某种新的因素。《千古奇冤》情节性的弱化,借大面积滔滔江水,夸张的红色岩石和飘动的硝烟以抒发情怀,造型上追求书写性等等,实际上正是开始逐渐在现实主义艺术写真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更加自觉地加强主观抒发表现,加强了艺术本体形式美的研究与追求。

  已经在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汪诚一,并没有满足现状而驻足不前,相反,已有的成就更增添了他发奋向前求索的力量与信心。于是,他到巴黎生活了八个月,参观博物馆、考察画廊、寻师访友。宏伟精湛的古典传统,百花争奇的现代艺术,使他思考良多,受益匪浅,但却没有动摇自己的艺术理念,反而更加激活了他身上潜伏着的中国审美文化基因。

  汪诚一说:“也许我应该就自己熟悉的一种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固定的面貌;然而,由于观念和审美取向的不断发展变化,守住原来的比之探求新的更感痛苦与艰难。”于是,这位出生于皖南山村、喝新安江水成长的画家,这位熏陶在宣纸故乡、曾浸润在中国画氛围里的画家,在异质文化的刺激、启发、对比下,他更加体悟到“从艺术的角度看,越是逼近真实生活也许离艺术距离越远”,“艺术既存于生活这永不枯竭的源泉之中,更存在于画家心里”。这些观念的形成,是画家长期艺术实践深思熟虑的结晶。

  其实这种写意抒情性的追求,在许多写生性的作品中早已明显地存在。在汪诚一1980年的《羊群》一画中,整个画面意境的追求与营造重于生活真实情节的再现,主观情感的抒发重于真实形体的描摹与塑造,流畅简洁的线替代色块组成的面。那大笔挥洒出的冷绿色草地与雪白的羊群的对比,使画面充满了诗意,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享受。1981年的静物画《花》是一幅典型的作品,画面笔触飞动,流畅舒展,色彩鲜活,以色传情,带出一派生机。画家吸取了西方现代绘画平面构成的原理,但以书写性表现抒发替代冷冰冰的真实形体的理性分析、刻画与再现,似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完全是作者激情的抒发而使鲜花人格化。

  汪诚一曾许多次在新安江及其支流上航行,他体验过顺流而下箭发似的速度,经历过激流、险滩、暗礁,听过船工纤夫的号子声,风浪的拍打声。他也体验过风平浪静、灯光水影伴夕阳的美景,体验过江风习习浪拍船舷,“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1986年的《渔火》、《晚风》都正是发自内心感受的产物。这些作品借景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诗化的生活,已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真实。如同一些写生作品一样,作者用笔也不光是在造型,而是加强流畅舒展的书写性,很自然地体现画家平和宁静的心境。《遗忘的村落》(1994)、《夏至》(2005)等作品可以看出画家沿着既定方向走得更远,他的绘画语言更加洗练纯净,出现抽象化、符号化的语言因素。画家极力追求的是一种宁静超然、大音希声的精神境界。

  以《信》为起点,经过《国际歌》、《千古奇冤》到《羊群》、《渔火》、《晚风》,再到《夏至》,最后到《闲着的女孩》,“变描为画,变画为写”,汪诚一难能可贵地较早悟到其中的奥秘,逐渐加强主观情感抒发的成分,逐渐增加对艺术本体形式美的关注,这是汪诚一清晰的艺术探索之路,也是许多画家随时代发展、社会变革而自然形成的情感诉求和心路历程。油画艺术门类繁多,流派纷呈,但描、画、写这艺术三种境界的追求,似乎是基本相同的,因为,这是人的主体意识苏醒高扬后的必然表现,恐怕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吧!

  画家罗工柳总结自己的艺术人生时曾说:“我个人的实践主要是变写实为写意,油画要变描为画,进而变画为写。不是描,不是画,而是放笔直写,让胸中波澜通过笔的运动直接倾泻出来。”这是老艺术家毕生心血悟得的宝贵箴言。他在七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中,摸索体悟到中西两大艺术体系在审美追求上一重写实、一重写意的重大差异,并清醒地看到其各自的短长,悟到艺术多元发展的必然规律。罗先生艺术求索的心得感悟,看来也正反映了包括汪诚一在内的当今许多老油画家的心声。

闻立鹏

2007年11月于北京